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三十未必而立

2022-03-01 来源:文库网

三十未必而立


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成就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自我评价,后人把“三十而立”独立出来,当作人生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标准,把这一名言当作座右铭,视为事业成败的圭臬,予以为不妥。不知这样的标准使多少仁人志士饱受失意的痛苦折磨,但也激励过无数的人士而为之奋斗不已。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绕结着人生的悲喜交加。然而,孔子对自己的一句评语怎么能够成为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呢?
其实,孔子三十岁之前,也是仕途不顺。他十五岁立志于学,凭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至三十岁已达博学多才,成为当地一位较有名气的学者,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然他仕途却差如人意。其实,孔子一生的志向也是“学好文武艺,卖予帝王家”,期望走向仕途,实现自己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他三十五岁时奔齐,在齐国做贵族高昭子的家臣,因受齐相晏婴的排挤,未能而仕。五十一岁时才在鲁国被任命为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五十二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司空、大司寇,五十五岁时因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弃官专事教育和文献的整理工作。可见,要以取仕做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衡量,孔子在五十岁后才功成名就,其已是苍苍老矣,也是大器晚成之士,三十岁时也算不得而立。
中国古代的书生穷其一生,为功名而奔波,最后能有几人“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更别说三十而立了!少年得志更是少之又少,多数人为官已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唐朝的大诗人杜甫素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雄伟抱负,但其一生不得志,三十五岁前,读书漫游,四十五岁以后才短暂为官,授左拾遗这样的小官,后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贫病而卒,他疾声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岁月的苍凉冰冻过多少热血男儿激情澎湃的赤子之心啊!据说清朝的著名学者蒲松龄十九岁应童子考,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可谓名震一时。然他以后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时才成岁贡生,还没被授官。照此,他已近生命的终点,哪还有什么在官场施展才华的本钱呢!

三十未必而立


再说现今,也受应试教育所累,全民是千军万马走高考,依如过去的科举考试,不考上大学算不上出人头地。不如刚恢复高考时的情景,那时寒门子弟通过高考能够顺利地分配工作,取得辉煌的成就。现在的情况是大学生满地跑,就业压力大增,有的是一出校门就失业,逼得学生们越考越高,研究生、博士、博士后,就是这样,理想的工作也是难上加难,有些研究生也找不到工作,前不久新闻报道的研究生当环卫工,大学本科生也有上千人竟岗当上了环卫工人,真是人才的一种浪费啊!由此也可证实现如今就业压力有多大。现在的高物价,低就业,使学子们难有功成名就的优越感,父母和上辈的老人不得不把一生的积蓄用于子女的帮扶,学子们三十而立难矣。
纵观古今,三十而立的例子少之又少。希望现在的孺子们不要过多背负这样沉重的包袱,轻松上阵,去追寻人生的辉煌。其实,无论是青年,抑或老年,不管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取得了成绩,都不枉负此生。人生多一点洒脱,少一点遗憾,岂不快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