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用“情”打造散文高地 ——李婷散文集《圭江流韵》读后感

2022-03-10 来源:文库网

用“情”打造散文高地 ——李婷散文集《圭江流韵》读后感


用“情”打造散文高地   ——李婷散文集《圭江流韵》读后感   文/田启礼   结识才女作家李婷,是在2018年10月西安第二届“曲江楼观杯”全球华语散文征文大奖赛的颁奖会及采风活动之时。在三、四天的相处中,基于性别、年龄的差异,与其并没有过多、至深地交往与交流,但从简短的接触及其言谈举止中,她那活泼、大方、爱说爱笑的性格,她那聪明、睿智、激情四射的气质,她那博学、多知、才华横溢的学识,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是在2019年春节前夕接到李婷散文集《圭江流韵》的。伴随着新春的喜悦,春节前后,我静心拜读了才女作家李婷新出版的散文集《圭江流韵》。可以说,在淡淡的年味中,我分享了李婷赠予的这份散文“美餐”,让人回味无穷。   读完李婷的佳作《圭江流韵》,掩卷而思,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我感觉到,整卷充满一个“情”字。这本散文集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分为“桑梓热土”、“古风弥漫”、“诗意行走”、“山情水韵”、“骨肉情深”五个专辑;从内容上看,说古道今,天南地北,城乡山水,纵横驰骋。虽然写的地域不同,事件有异,相别,年代不一,篇章所言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篇篇文章的题目成立,看不出有任何的瓜葛相连。但,细细将文集的所有篇章读完,就会发现从头至尾贯穿一个“情”字,用“情”字这条红线把整个散文集串了起来。完全可以说,李婷是在用“情”来打造散文文化之高地。   有人说,重在情节,而散文则重在情感。此话不无道理。李婷的散文集《圭江流韵》便是如此。她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与存在价值。   纵观《圭江流韵》中的50篇散文佳作,不论是《家乡的母亲河》,还是《寻找沙街的影子》;不论是《漫溢哲思的可园》,还是《顺河楼里谒易安》;不论是《艺术瑰宝陈家祠》,还是《独一无二的孔庙》;不论是《品味红军山》,还是《走马观花唐三陵》;不论是《山样的》,还是《水般的母亲》,可以说篇篇都充满着一个浓浓的“情”字,饱含着深厚的、乡情、友情和世情。   从李婷的作品中得知,李婷是广西北流人,现居广东东莞市。离开家乡,在外漂泊近三十年的李婷,对自己的家乡仍然充满着真挚的情爱,她将《家乡的母亲河》、《我的家乡叫北流》两篇文章放在散文集《圭江流韵》的最前面,当你打开捧读时,一股浓浓的乡情扑面而来。作者视家乡的北流河为母亲河,并推出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千百年来,滚淌不息的北流河,以其慈善、无私、宽厚、伟大的母爱,不仅仅孕育了丰厚的中原与岭南相结合的勾漏文化、长达两千年之久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的铜鼓文化、以及异彩纷呈的红色文化、慈孝文化、乡贤文化、国学文化、民俗文化,还有出类拔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杖头木偶戏、民族特色鲜明的粤曲、萝村陈氏家训等等,正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赢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桂冠。这一切的一切,哪一点不归功于母亲河的滋养呢?”这段文字,看似是作者把家乡的北流河,简而言之地推介给读者,其实是作者把隐藏在心底的那份对母亲河真心所爱的情感,以简短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河的强烈尊崇、爱恋之情。并把这种炽热的情意进一步延伸,发出“当我们吃喝着丰盛的果蔬而有滋有味的时,作为她的臣民,能不感激圭江的养育之恩吗?”的感慨。怀着一颗的心,作者走近北流河,“凝望着流淌的清波,……面对汩汩喷涌的源泉口,俯下身子虔诚的跪下,捧起甘冽的河水痛饮下去。顿时,血液里律动起母亲的脉搏。”作者将对母亲河的感恩之情,变成跪拜,把喝下去的河水视为母亲的血液,使自己对家乡的情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在《我的沙塘我的家》一文中说:“沙塘,并不是村中那口不知岁月老池塘的俗名,也不是一个普通村落的代名词,她在我的灵魂深处已经幻化为精神的家园。不管我游走何方,寄身何处,都不会忘记:我的沙塘,我的家。”这是这篇文章结尾的,用肯定的回答,言道对的真挚爱恋,别有一番风味。   再说亲情,这是每个人之途都绕不过去的坎。不懂得亲情就更不懂得乡情。乡情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的。李婷笔下的亲情,在《山样的父亲》、《水般的母亲》、《怀念天堂的家公家婆》、《儿子即将远行时》及《给儿子的一封信》等文章里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自己的来说,身为子女,是孩子,是晚辈,在自己眼里,父亲像山一样的崇高、伟岸,顶天立地。她在文中这样写道:“打记事起,父亲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浑身有着讲不完的。小时候读他,充满着懵懂和好奇;青少年时读他,写满了崇拜和喜欢;成年后读他,是刚毅和奋斗;中年再读他,是深沉和慈爱……”这就是一个乖巧女儿对父亲至深的情感,从不同年龄段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和感觉,通过对父亲坎坷一生的描述,写出了军人出身的父亲正直、刚毅、忠诚、倔强的性格和品质,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这位严父在生活中对自己关怀和教养的点点滴滴,写的真实、细腻入微。她在《山样的父亲》结尾写道:“父亲的军装是我灵魂深处那片永远的绿叶,我是那片绿叶中那一条浅浅的叶脉。”作者把对父亲的尊敬、爱戴、感恩之情,用、诗一般的文字表述出来,读后着实让人激情澎拜。而写同样是军人出身的母亲,她的伟大之处,在于“浑身充满着温柔、善良、勤劳、坚强、韧性、包容,水一般的滋养着我、温暖着我、启迪着我、着我……”从母亲不幸的童年,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从北大荒农场回到阔别已久的故里,特别是“文革”中受到的摧残和打击,思想与精神上的创伤,都没有改变其母亲安分守己、勤劳善良、秉承上善若水的传统美德。在母亲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优良品德,是东方女性特有的一种高尚品德,是“慈”的一面,这种慈善、慈祥,像春雨润物一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的心灵。李婷自觉地把母亲当作做人的榜样。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母亲,今生有约,来世我还做您的女儿,好吗?”将自己对母亲挚爱的亲情跃然纸上,产生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说归说,在现实生活中,作者把这浓郁的亲情化作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情,使之有一个更高的升华。作者在《我给母亲洗脚时》文中描述:“洗着,搓着,我那抑制不住的情感,化作滚烫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滴落在泡脚盘里。”这种母女情感是真挚的、纯洁的、深厚的、无私的、伟大的!读者这样的句子,真是让人激动不已,感慨万千。然而,当作者转换了身份,作为人母,面对自己的儿子时,情感上就有了不小的变化。儿女亲情中充满着爱怜、呵护,还有辛酸、苦涩、感动与希冀。情深意切,令人动容。在《儿子即将远行时》,李婷将儿子出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所有成长的照片摆在桌面上,“看着看着,浮想联翩,泪如泉涌,不由得伏在书桌上抽泣起来。”这个场面的描写,真实反映出作者与儿子难以割舍的情怀,涌出的泪水,既有激动、的情感,也有艰辛、酸楚的成分,但更多的、更为重要的是对儿子的爱怜、牵挂、希望和。李婷如实说:“在我看来,能给到孩子心智的启迪、心灵的慰藉、心里的疏导、精神的鼓励、灵魂的升化,才是最好的。”其实,这是作者对母子亲情最好的诠释。   再说一说友情和世情,李婷在这方面的写作,采取了直白、素描的笔调,平铺直叙,将真情实感通过朴素、真诚的语言表达出来,游走笔端。没有雕凿,没有粉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更没有虚伪的大话、套话、假话、空话,这样写出来的情感才更加真实、亲切,给人一种纯洁深厚、质朴无暇的感觉。如:她在《欢笑重回时》,详细的介绍了时隔30多年同学们返校聚会的情景。其中她写道:“当一个个满脸沧桑的中年人激动地拥抱着、拍打着,恍惚又回到了那个纯真无邪的青葱时代。此时此刻,我仿佛才知道什么叫岁月无情、光阴似箭,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弹指一挥间啊!”“往事如烟,31年已经过去,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然而,31年的老师恩,31年的同学情,依然在我心里如陈酿的酒,愈来愈甘醇芳香……”她把自己聚会时的心里活动写的真切感人,使我们这些曾经参加过同学聚会的人,有着同一样的感觉。那就是“欢歌笑语中拾捡着的碎片,尽享着无邪的美好。”但在文章的最后,她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笔锋一转写道:“蓦然间,我一扫刚才的欢乐,心境骤然沉重起来。”咋回事呢?这个时候她想起了四位已经去世的同学,“他们才刚刚不惑之年,竟然撒手人寰,再也见不到他们快乐的笑脸了。……真该活好每一天,珍惜每一次难得的相聚,否则的话,不知下一次又会见不到谁呢?同学如此,那些亲朋好友呢?想到此,一阵冰冷的夜风刮来,身子不寒而栗,再也不敢往下想了。”这段文字,从另一面写出了作者“同学情”的细微之处。不论气氛的“热”与“冷”,不管的欢快与低沉,我们从中清楚地看出作者那份“友情”的真挚与淳厚。再如《难忘山东菜根香》,写的是从广东来到山东济南文友阿娟家,通过挖野菜、识别野菜、了解野菜、做野菜、吃野菜的全过程,将与阿娟的亲密友情娓娓道来,贴切感人,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字里行间,不仅散发着蒸、炸野菜的香味,而且流淌着朋友间无掩饰、无摆弄,“吃着、喝着、聊着、玩着”的自然情调。似淙淙清流,滋润心田,应为其拍手叫好!   李婷《圭江流韵》的面世,足以说明李婷在散文创作上已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值得庆贺。当然,要想攀登散文创作的峰峦,确乎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还必须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正如鲁迅先生告诫青年作者说的那样:“要不断地努力一些,切勿以几篇文章,几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勋业。”我愿与作家李婷及各位文友们共勉。   【作者简介】田启礼,河南省商丘市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