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王福胜‖读书带来快乐,写作充实生活

2022-03-10 来源:文库网

王福胜‖读书带来快乐,写作充实生活


◎王福胜   退休后闲暇在家,既不会下棋打牌,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很枯燥。后来从家中不多的藏书里找了几本,有时翻翻看看,就这样又重读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论语》等,从中又找到一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关键是一个“破”字,读书不“破卷”,也只能是囫囵吞枣,不识其味。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老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还让身边工作人员给他读有关书籍的章节。他曾要求领导干部要读八遍《红楼梦》,领会其实质。他不仅卷不离手,反复阅读,对有些书还认真作了眉批,所以在他的文章、里引经据典,运用自如。   孔子的《论语》以前也读过,只是一知半解,不得其意。当我又重新阅读《论语》时,还找了些参考资料,有了新的感悟。《论语》总共二十篇,约一万二千七百多字。主要内容是仁义道德,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儒家学派的主导思想。对我国两千五百多年的思想文化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论语》是一部言行录,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论,记载虽然简短,但简而有趣、短而有味;那趣味是含蓄的、隽永的、耐人寻味的。“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联珠”,王大娘的裹脚布决不讨好,短小精悍的精简文字反倒使人喜爱。   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过去一直认为是孔子慨叹岁月之流逝,勉励人们不要枉费年华。但《孟子·离娄下》中说,孔子之意,取川流不息,是有本源,故君对无本无源的声誉,应引以为耻。《荀子·宥坐篇》中则讲,孔子观于东流之水,悟出了“德、义、道、勇”等一番大道理。两者皆可作参考,因为孟子、荀子都是接近孔子时代并对孔子深有研究的人,这样理解就更深了一层。   再如,“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从字面理解是,孔子说:“我没有看见一个喜欢德行象喜欢美色的一样的人。”深一层理解,孔子还辩证地讲了德与色的关系。德是人性中本有的东西,人们偏都不肯好它;色也是人先天带来的,却无人不好。德乃天理,色为人欲,人哪里肯把天理好得象人欲似的。孔子既是叹息的话,又有望人回转的意思,好德终是浮浅的,要象色一样好起来,那才是真的呢。   另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孔子的,说的是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迟迟不凋谢的可贵。这句话极大地赞美了人们的坚强品格,历来为人赞赏。关于这句话的背景,《庄子·让王篇》中有段资料可供参考:孔子师生在陈、蔡之间断粮挨饿已经七天,子路、子贡以为走到了绝路,颜回也无言以对,孔子说:“……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于是孔子弹起琴来,子路执干而舞,子贡说:“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这次知道了事业的艰难和人的应有品格。至于《论语》上说“凋”,《庄子》上说“茂”,究竟哪一个对?这里不作植物学的研究,也没有必要,因为这只不过是一种艺术的语言,反映了是非标准的不同。可以说,凋是现实主义,茂是浪漫主义,各有各的好处。歌颂松柏的,《诗经》中就有了,但是成为名言,赋于更丰富的涵义,还要数孔子的这一表述。   《论语》不是一部让人一读就迷死、发狠恨不能一口气吞嚼完的书,而是读完就扔一边、永远不会想要再拾起的“畅销书”,《论语》是经过历史考验、永远有销路的书,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最的传记书。   我们许多人都经历过批判《论语》和尊崇《论语》两种时代,感受是深切的。批判也罢,尊崇也罢,《论语》并没有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消失,儒家的道德仁义一直在传承。它虽然有些糟粕杂陈,但汲取它的精华和智慧,仍然不失为我们的一笔宝贵思想财富。   就这样,我一边坚持读书,一边结合读《论语》,写了《感悟儒家廉政之道》的论文,写了《从一个旧瓷杯纹饰上品味孔子〈论语〉中的章节》《百善孝为先》等。还为当地报刊写了些稿件、征文,有的刊登发表,有的入围获奖。读书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写作充实丰富了生活。有人问我,在家做些什么?我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读书。”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以书为伴,欢度晚年。   记得有这样一个经常被人们提及的问题:假如你住的房子突然起火了,你最先往外带的是什么?答案既不是金钱,也不是珠宝,而是心爱的书籍。因为有了书,就有了知识,有了知识,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的确,书籍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作者简介   王福胜,1945年出生,莱州市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