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三十未必而立

2022-03-01 来源:文库网

三十未必而立


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的成就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自我评价,后人把“三十而立”独立出来,当作人生中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标准,把这一名言当作座右铭,视为事业成败的圭臬,予以为不妥。不知这样的标准使多少仁人志士饱受失意的痛苦折磨,但也激励过无数的人士而为之奋斗不已。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绕结着人生的悲喜交加。然而,孔子对自己的一句评语怎么能够成为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呢?
其实,孔子三十岁之前,也是仕途不顺。他十五岁立志于学,凭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至三十岁已达博学多才,成为当地一位较有名气的学者,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然他仕途却差如人意。其实,孔子一生的志向也是“学好文武艺,卖予帝王家”,期望走向仕途,实现自己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夙愿。他三十五岁时奔齐,在齐国做贵族高昭子的家臣,因受齐相晏婴的排挤,未能而仕。五十一岁时才在鲁国被任命为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五十二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司空、大司寇,五十五岁时因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而弃官专事教育和文献的整理工作。可见,要以取仕做为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衡量,孔子在五十岁后才功成名就,其已是苍苍老矣,也是大器晚成之士,三十岁时也算不得而立。
猜你喜欢